函是什么意思 函的解释 函怎么读
【函】的意思(怎么读,拼音)
函 拼音:[hán] 注音:[ㄏㄢˊ]
基本解释:①匣,盒子。 例如:石函。剑函。
②套子,引申为量词。 例如:书函。信一函(信一封)。
③信件。 例如:函件。公函。来函。
④包含,容纳。 例如:函夏(“夏”,指中国;“函夏”即包括整个中国)。巨蚌函珠。
⑤铠甲。 例如:函人(制甲的人)。
详细解释:
◎ 函 名词
1.象形。今隶误作函。本义 组词:舌
2.同本义。 引证 :圅,舌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若合而函吾中。 —— 《国语·楚语》。注:“入也。”按,如舌之在口中也。口上曰臄,口下曰圅。 —— 《通俗文》噱,圅舌也。 —— 《广雅·释亲》
3.盛物的匣子、套子。 引证 :函封之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燕策》函封。买五人之脰而函之。 —— 明· 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 例如:剑函;镜函
4.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(古代寄信用木函) 。 例如:函仪(信件礼物);函章(信件公文);函片(信件);函札(书信)
5.邮政 。 例如:函购
6.信封。 引证 :发函伸纸,…。 —— 《文选·吴质·答东阿王书》
7.铠甲。 引证 :函,铠也。 —— 《广雅》 例如:函人(制造铠甲的工人)
◎ 函 动词
1.包含;容纳。 引证 :席间函丈。 —— 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:“容也。”夫函牛之鼎沸。 —— 《淮南子·诠言》。注:“受一牛之鼎也。”以函夏之大汉兮。 —— 《汉书·扬雄传》。注:“包容也。”函之如海。 —— 《汉书·叙传》。注:“读与含同。”臣蜯函珠。 —— 张衡《南都赋》 例如:函夏(包函诸夏。意指中国全部);函括(包含,包括);函盖(包含;概括)
2.容纳 。 例如:函牛(谓能容纳一头牛,指大鼎);函受(犹容纳;包容);函育(容纳化育);函席(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)
3.用匣子或封套装盛。 引证 :函梁君臣之首。 —— 宋· 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》 例如:函匣(谓置物于匣中);函封(用匣子盛而封之);函首(用匣子装盛人头)
4.致函;去信 。 例如:函请(用书信请求或邀请);函调(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;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);函邀(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)
5.陷入。 引证 :若合而函吾中,吾上下必败其左右。 —— 《国语·楚语上》
◎ 函 形容词
宽阔 伊兹都之函宏。——左思《吴都赋》。注:“宽大也。” 又 例如:函弘(广大。弘,或作宏)
【函】的国语辞典解释
函 拼音:[hán] 注音:[ㄏㄢˊ]
详细解释:名
1.舌头。 引证:《说文解字•?部》:“函,舌也。”
2.铠甲、护身甲。 引证:《周礼•冬官考工记》:“燕无函,秦无庐,胡无弓车。”郑玄注引郑司农云:“函,铠也。”
3.匣、盒子。 引证:《史记•卷八六•刺客传•荆轲传》:“荆轲奉樊於期头函,而秦舞阳奉地图柙,以次进。” 例如:剑函、镜函、石函。
4.套子、封套。 引证:唐•张彦远《法书要录•卷三•武平一徐氏法书记》:“时见宫人出六十余函,于亿岁殿曝之,多装以镂牙轴、紫罗褾。” 例如:全书共十函。
5.书信、信件。 引证:三国魏•吴质〈答东阿王书〉:“信到,奉所惠贶,发函伸纸。”唐•李商隐〈隋宫〉诗:“乘兴南游不戒严,九重谁省谏书 函。” 例如:来函、函件。
6.现行公文的一类。用于各级机关公文往返,或人民与机关间的申请与答复。 例如:公函、申请函。
动
1.包容、容纳。 引证:《诗经•周颂•载芟》:“播厥百谷,实函斯活。”汉•郑玄•笺:“函,含也。”《汉书•卷一○○•叙传上》:“函之如海,养之如春。”唐•颜师古•注:“函,容也。”
2.用木盒盛装,并加以密封。 引证:《战国策•燕策三》:“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。”《新五代史•卷三七•伶官传•序》:“方其系燕父子以组,函梁君臣之首,入于太庙。”
3.陷入。 引证:《汉书•卷六二•司马迁传》:“所以隐忍苟活,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。”唐•柳宗元〈古东门行〉:“当街一叱百吏走,冯敬胸中函匕首。”
【函】的两岸词典解释
函 拼音:[hán] 注音:[ㄏㄢˊ]
详细解释:1.匣子、盒子;封套。 例如:书函、石函、全书十二函。
2.书信文件。 例如:函件、函授班、来函已悉。
3.公文书名称,凡一般机关间无论上行、平行、下行往返的公文书都可称函。 例如:公函、函复、函请鉴核、函送法办。
4.姓。
【函】在文言文中的意思
hán
①包含;容纳。张衡 《南都赋》:“巨蟒函珠。”
②信封;信件。送信的人叫“函使”。 《祭妹文》:“函使报信迟早云尔。”
③匣子。 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奉樊於期头函。”
【又】用匣子装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函梁君臣之首,入于太庙”
④指函谷关。 《过秦论》:“秦孝公据殽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。”
①包含;容纳。张衡 《南都赋》:“巨蟒函珠。”
②信封;信件。送信的人叫“函使”。 《祭妹文》:“函使报信迟早云尔。”
③匣子。 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奉樊於期头函。”
【又】用匣子装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函梁君臣之首,入于太庙”
④指函谷关。 《过秦论》:“秦孝公据殽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。”
【函】在康熙字典里的意思
【子集下】【凵字部】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胡男切,音含。
【說文】舌也,又容也。
【禮·曲禮】席閒函丈。又【前漢·禮樂志郊祀歌】函蒙祉福常若期。
【註】師古曰:函,包也。又【前漢·班固敘傳】函之如海。
【註】讀與含同。
【律歷志】太極函三爲一。
【禮·樂志】人函隂陽之氣。又【玉篇】鎧也。
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燕非無函也,夫人而能爲函也。又【集韻】戸感切,音頷。
【通俗文】口上曰臄,口下曰函。
【集韻】或作椷。
【前漢·天文志】太白閒可椷劒。
【註】謂可容一劒也。又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胡讒切【正韻】胡嵒切,音咸。匱也。又【集韻】或作㮀,木名。又或作䤴。
【博雅】介鎧也,通作函。又【玉篇】書也。
【晉書·殷浩傳】竟達空函。又姓。
【廣韻】漢有豫章太守函熙。又漢複姓。漢末有黃門侍郞函治子覺。又函谷,關名。又通作咸。
【周禮·秋官】伊耆氏共杖咸。
【註】咸讀爲函,以此藏杖也。又【張有·復古編】圅又作函,亦筆迹小異。別作凾,非。考證:〔【前漢·禮樂志郊祀歌】函業祉福常若期。〕 謹照原文函業改函蒙。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胡男切,音含。
【說文】舌也,又容也。
【禮·曲禮】席閒函丈。又【前漢·禮樂志郊祀歌】函蒙祉福常若期。
【註】師古曰:函,包也。又【前漢·班固敘傳】函之如海。
【註】讀與含同。
【律歷志】太極函三爲一。
【禮·樂志】人函隂陽之氣。又【玉篇】鎧也。
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燕非無函也,夫人而能爲函也。又【集韻】戸感切,音頷。
【通俗文】口上曰臄,口下曰函。
【集韻】或作椷。
【前漢·天文志】太白閒可椷劒。
【註】謂可容一劒也。又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胡讒切【正韻】胡嵒切,音咸。匱也。又【集韻】或作㮀,木名。又或作䤴。
【博雅】介鎧也,通作函。又【玉篇】書也。
【晉書·殷浩傳】竟達空函。又姓。
【廣韻】漢有豫章太守函熙。又漢複姓。漢末有黃門侍郞函治子覺。又函谷,關名。又通作咸。
【周禮·秋官】伊耆氏共杖咸。
【註】咸讀爲函,以此藏杖也。又【張有·復古編】圅又作函,亦筆迹小異。別作凾,非。考證:〔【前漢·禮樂志郊祀歌】函業祉福常若期。〕 謹照原文函業改函蒙。
函怎么读 函是什么意思 函的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