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則】的意思(怎么读,拼音)
則 简体:则 拼音:[zé] 注音:[ㄗㄜˊ]
基本解释:见“则”。
【則】的国语辞典解释
則简:则 拼音:[zé] 注音:[ㄗㄜˊ]
详细解释:
动
1.依照等级划分物体。 引证:《说文解字•刀部》:“则,等画物也。”
2.效法。 引证: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:“惟天为大,惟尧则之。”《史记•卷二•夏本纪》:“皋陶于是敬禹之德,令民皆则禹。”
3.做。参见“则甚”、“则声”等条。
名
1.法度、规章。 引证:《书经•五子之歌》:“有典有则,贻厥子孙。” 例如:法则、细则、税则、青年守则。
2.规范、榜样。 引证:《诗经•大雅•抑》:“敬慎威仪,维民之则。” 例如:以身作则。
3.量词。计算文字分项段落的单位。 例如:一则消息、三则寓言、试题二则、新闻五则。
4.姓。如汉代有则长。
连
1.便、就。 引证:《诗经•召南•草虫》:“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,我心则降。”《镜花缘•第一二回》:“酒过一、二巡,则上小盘小碗。” 例如: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2.表示平列、对待的关系。 引证:《论语•学而》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。”
3.只、仅。 引证:《荀子•劝学》:“口、耳之闲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”元•关汉卿《窦娥冤•楔子》:“端云孩儿该打呵,看小生面则骂几句。”
4.却、而。 引证:《孟子•梁惠王下》:“竭力以事大国,则不得免焉。” 例如:欲速则不达。
5.如果。 引证:《左传•僖公七年》:“心则不竞,何惮于病?”
6.是、乃是。 引证:《孟子•公孙丑下》:“此则寡人之罪也。”
详细解释:
动
1.依照等级划分物体。 引证:《说文解字•刀部》:“则,等画物也。”
2.效法。 引证: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:“惟天为大,惟尧则之。”《史记•卷二•夏本纪》:“皋陶于是敬禹之德,令民皆则禹。”
3.做。参见“则甚”、“则声”等条。
名
1.法度、规章。 引证:《书经•五子之歌》:“有典有则,贻厥子孙。” 例如:法则、细则、税则、青年守则。
2.规范、榜样。 引证:《诗经•大雅•抑》:“敬慎威仪,维民之则。” 例如:以身作则。
3.量词。计算文字分项段落的单位。 例如:一则消息、三则寓言、试题二则、新闻五则。
4.姓。如汉代有则长。
连
1.便、就。 引证:《诗经•召南•草虫》:“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,我心则降。”《镜花缘•第一二回》:“酒过一、二巡,则上小盘小碗。” 例如: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2.表示平列、对待的关系。 引证:《论语•学而》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。”
3.只、仅。 引证:《荀子•劝学》:“口、耳之闲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”元•关汉卿《窦娥冤•楔子》:“端云孩儿该打呵,看小生面则骂几句。”
4.却、而。 引证:《孟子•梁惠王下》:“竭力以事大国,则不得免焉。” 例如:欲速则不达。
5.如果。 引证:《左传•僖公七年》:“心则不竞,何惮于病?”
6.是、乃是。 引证:《孟子•公孙丑下》:“此则寡人之罪也。”
【則】的两岸词典解释
則简:则 拼音:[zé] 注音:[ㄗㄜˊ]
详细解释:
1.规范;榜样。 例如:准则、以身作则。
2.规章;法度。 例如:规则、法则。
3.做;作。 例如:此人不识抬举,理他则甚、不敢则声。
4.连词:
(1)用在复句或紧缩句之间,表示顺承关系。前者说明原因、理由或情况,后者说明相应的措施或结果,相当于“就”、“便”。 例如: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
5.连词:
(2)用在复句或紧缩句之间,表示条件或因果关系。 例如:欲速则不达、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。
6.连词:
(3)用在复句或紧缩句之间,表示对比或列举。 例如: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
7.连词:
(4)用在两个相同的词之间,表示让步,相当于“虽然”、“固然”。 例如:此物美则美矣,只怕不实用。
8.助词:
(1)用在数词后,表示依序列举。 例如:检讨此次落榜原因,一则准备不足,再则临场慌乱。
9.助词:
(2)〈书〉用在时间词或句中补凑音节。 例如: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(《公羊传‧宣公十二年》)、匪鸡则鸣,苍蝇之声(《诗经‧齐风‧鸡鸣》)。
10.〈书〉效法。 例如:惟天为大,惟尧则之(《三国志‧卷十九‧魏书‧任城陈萧王传‧陈思王植》)。
1
1.〈书〉用在判断句中,表示肯定,相当于“就(是)”、“乃(是)”。 例如: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、此则寡人之罪也(《孟子‧公孙丑下》)。
1
2.量词。用于计算文字的分项或段落。 例如:一则笑话、新闻三则。
1
3.姓。
详细解释:
1.规范;榜样。 例如:准则、以身作则。
2.规章;法度。 例如:规则、法则。
3.做;作。 例如:此人不识抬举,理他则甚、不敢则声。
4.连词:
(1)用在复句或紧缩句之间,表示顺承关系。前者说明原因、理由或情况,后者说明相应的措施或结果,相当于“就”、“便”。 例如: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
5.连词:
(2)用在复句或紧缩句之间,表示条件或因果关系。 例如:欲速则不达、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。
6.连词:
(3)用在复句或紧缩句之间,表示对比或列举。 例如: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
7.连词:
(4)用在两个相同的词之间,表示让步,相当于“虽然”、“固然”。 例如:此物美则美矣,只怕不实用。
8.助词:
(1)用在数词后,表示依序列举。 例如:检讨此次落榜原因,一则准备不足,再则临场慌乱。
9.助词:
(2)〈书〉用在时间词或句中补凑音节。 例如: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(《公羊传‧宣公十二年》)、匪鸡则鸣,苍蝇之声(《诗经‧齐风‧鸡鸣》)。
10.〈书〉效法。 例如:惟天为大,惟尧则之(《三国志‧卷十九‧魏书‧任城陈萧王传‧陈思王植》)。
1
1.〈书〉用在判断句中,表示肯定,相当于“就(是)”、“乃(是)”。 例如: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、此则寡人之罪也(《孟子‧公孙丑下》)。
1
2.量词。用于计算文字的分项或段落。 例如:一则笑话、新闻三则。
1
3.姓。
【則】在康熙字典里的意思
【子集下】【刀字部】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【正韻】子德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卽德切,音側。
【說文】則等畫物也。从刀貝。貝,古之物貨也。
【徐曰】則,節也。取用有節,刀所以裁制之也。又【玉篇】法也。
【爾雅·釋詁】則,常也。
【疏】謂常禮法也。
【周禮·天官·冢宰】以八則治都鄙。
【鄭註】則,法也。又【增韻】凡制度品式皆曰則。
【書·說命】明哲實作則。又天理不差曰則。
【易·乾卦】乃見天則。
【詩·大雅】順帝之則。又法其可法者曰則。
【書·無逸】繼自今嗣王,則其無淫于觀,于逸,于遊,于田。
【註】戒成王效法文王也。
【詩·小雅】君子是則是傚。又【周禮】五命賜則註:地未成國之名。又夷則,七月律名。
【前漢·律歷志】則,法也。言陽氣法度,而使隂氣夷當傷之物。又【韻會】助辭,又然後之辭。
【論語】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考證:〔【周禮·五命賜註】則,地未成國之名。〕 謹照原文註改則。則改註。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【正韻】子德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卽德切,音側。
【說文】則等畫物也。从刀貝。貝,古之物貨也。
【徐曰】則,節也。取用有節,刀所以裁制之也。又【玉篇】法也。
【爾雅·釋詁】則,常也。
【疏】謂常禮法也。
【周禮·天官·冢宰】以八則治都鄙。
【鄭註】則,法也。又【增韻】凡制度品式皆曰則。
【書·說命】明哲實作則。又天理不差曰則。
【易·乾卦】乃見天則。
【詩·大雅】順帝之則。又法其可法者曰則。
【書·無逸】繼自今嗣王,則其無淫于觀,于逸,于遊,于田。
【註】戒成王效法文王也。
【詩·小雅】君子是則是傚。又【周禮】五命賜則註:地未成國之名。又夷則,七月律名。
【前漢·律歷志】則,法也。言陽氣法度,而使隂氣夷當傷之物。又【韻會】助辭,又然後之辭。
【論語】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考證:〔【周禮·五命賜註】則,地未成國之名。〕 謹照原文註改則。則改註。
則怎么读 則是什么意思 則的解释